警務亭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
發布時間:2020-04-03瀏覽:來源:中鑫智能
說起警務亭,可能在每個人腦海里出現的樣子都不同,閱歷不同認識也就不一樣。警務亭在每個歷史階段呈現的面貌都是不一樣的,但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功能卻一直沒有變化。今天我們來理一理警務亭的前世和今生,就很容易發現這一點。
說起警務亭以前的樣子,大部分人是不了解的。解放前的警務亭是木質的“大蘑菇”,當時的警察就站在這種木質的蘑菇傘下指揮交通。解放后,就出現了交通信號燈,而那些“蘑菇”也被新建起的有六角形天頂的或水塔形狀的交通警亭所取代。
20世紀50年代,當時的警亭是由地面上一根豎著的高約3米的立柱,上面支著一個小圓亭,這個設施與水塔相映成趣。它就是解放后一代交通警亭家族中的成員。因為形狀與真水塔相似,故得俗名水塔高崗。據當年在水塔高崗里執過勤的老一輩交警介紹,圓亭內空間很小,通常只能容一個人坐下。而另外的人,只能站在圓亭外沿的環形過道上。

1965年,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。交通流量、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,于是,水塔高崗于20世紀70年代被拆除。隨后,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沿用的高崗均因道路、交通流量發生變化失去功用,從路面實物轉成了泛黃褪色的稀少存照。
1971年開始,隨著國內外貴賓日益增多,為保證貴賓的交通安全,逐建起了傘形木質交通崗亭。1980年開始,隨著市區道路擴建和車輛逐漸增多。崗亭也不斷更新換代。至2008年,“園林景觀式”、“房屋式”、“六角型頂的”、“鋼混結構”、“鋁合金結構”……層出不窮。而現在,交通崗亭已趨向可移動化、智能化發展,并集防曬、保暖、智能控制交通信號等多功能于一體。

交通警亭一直是和便民聯系在一起的,以前的警務亭有維修自行車、打氣、失物招領、醫療小藥箱等服務內容。而現在為了與美觀現代的市容相協調,雖然警務亭沒有了這些便民設施,但為群眾服務的本質是沒有變的。